close

50308260_294463864545375_2970028266674454528_n.jpg

為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?

《黃帝內經》 (素問 卷一) 四氣調神大論:
「是故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
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呼?」

黃帝內經不是用藥治病的書,其內容為君臣相互闡述病理,是中國醫學的理論經典。

意譯:
所以,醫術高超的醫生不是等病人染病再來治病,而是告知病人養生之道,預防疾病的發生;而聖明的君主,也不是亂象已成才要平亂,而是事先疏導民怨預防亂象的發生,就是要防患未然的意思。

如果等到生病才投藥醫治,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,就像口渴了才要挖井取水,要打仗了才要鑄造兵器,這樣豈不是太晚了!

近來「預防醫學」,已是世界潮流,而早在幾千年前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上醫治未病」就有這樣的觀念。

所以這不是先進的觀念,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預防疾病不是技術,而是保健養生的觀念。

生病再來治病,這是下策;當感覺身體有微恙的時候,就要補充身體所需的的營養,增強身體的自癒能力;而上上策則是透過養生及保健的觀念,使身體的免疫系統達到最佳狀態,而不易染病。

《黃帝內經》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,於身心諸疾,防患未然。故善攝養生,斷除種種有害身心之嗜慾,慎防飲食不節、起居不調種種惡習,注重飲食作息、運動及身心之調適,而能健康長壽也。

參考資料:黃帝內經

arrow
arrow

    負離子生活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